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开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发布时间:2009-09-08 | 【 】
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开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晓林,2006年3月)
1、关于论文研究内容的选择
(1)博士论文研究是针对特定领域的未解决问题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和验证解决这个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论文的创新性贡献一定是解决别人还没有解决、或者在某些方面解决得不好的问题。
(2)因此,学生在文献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必须首先回答:在这个领域,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目前的主要解决思路是什么、有什么人利用什么方法与技术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达到或近期预计能够达到的解决程度怎样、它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还存在什么重大缺陷。学生应该从这些“缺陷”中发现里面体现着或隐藏着的重要科学问题。
(3)接着,学生必须着重回答:按照前面分析,打算针对哪些或哪个“缺陷”和它(它们)所代表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实际上就构成论文的具体研究问题。所谓选题、定题、开题,都要落实为这个具体研究问题。然后,学生要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即“研究意义”)、希望通过论文研究把这个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即“研究目标”)、打算按照什么思路或采取什么基本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即“研究线路”)、按照这种思路或方法去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时的难点疑点可能有哪些和解决这些难点疑点的可能性如何(即说明“研究可行性”)。
(4)博士论文研究不是全面总结论述或“梳理”一个学科、一个领域,不是写教科书,不是对别人观点的简单辨析和整理,不能将对别人成果的“系统化”当成自己的“原创成果”。学生确实需要通过文献综述来梳理所研究的领域、发现有意义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选择合适的具体研究问题,但必须准确地收敛为具体的有科学意义的原创性的研究问题,而且要保证在自己的论文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由自己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无论在题目上、在研究工作内涵上、在工作分量上、以及论文篇幅分量上都是明确和主要的部分。
(5)鉴于此,学生在汇报论文选题、定题时,要在对文献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的基础上,清楚地说明上述(2)问题,努力去说明(3)问题。因此,选题(或定题)报告不能仅是一个简单的题目,应该至少包含题目和具体研究问题、大概的预期研究目标、以及可能的研究线路,应该能够对(2)进行比较清楚的初步说明,能够对(3)有所说明。一定要在题目表述中有意识地和明确地揭示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要特别避免用空泛和宏观的题目来代替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或掩盖对这些问题的不思考。
(6)也鉴于此,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必须明确地说明(2)和(3),包括:具体研究问题;研究背景和研究领域现状;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技术线路;初步考虑的具体研究方法;研究中的难点疑点及其可能的凯发网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报告要让老师们明确地了解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个、怎么做、有无可能做好。
(7)学生在选择研究问题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研究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要仔细考虑研究的可行性。一个可靠的科学研究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例如是否对问题领域的基础知识比较熟悉、是否有系统可靠的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是否能够可靠掌握运用研究过程所使用的技术与方法、是否有合理的把握去获得研究过程中需要的其他资源,等等。要对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足够的敬畏,尽可能地保证自己能完成一个有效、可靠、经得起专家和历史检验的研究。
2、关于研究方法的选择确定
(1)所谓研究方法,主要指学生在解决具体的研究问题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促进和保障学生能够客观、系统、准确地对所针对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避免和尽可能地消除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误差。因此,学生在论文研究中要说明的研究方法不是罗列在整个学习研究过程中用到的所有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研究方法。
(2)严格来说,研究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针对特定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思路、方法执行过程和具体操作考虑,通过这些来告诉人们(或者说向人们证明),这个研究过程是否能真正揭示和解释要研究的现象及其关系,尤其是是否能够获得研究这些现象及其关系所必须的客观、系统、准确的数据,是否能够科学和准确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来揭示、解释和验证所研究的现象及其关系。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令人信服的说明,就难以确认研究本身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严格地说,就难以成立为一项科学研究。
(3)研究方法是需要具体设计的,是对研究特定问题的方法论思路、方法执行过程和具体操作考虑的整体设计,从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可操作性的角度,这也是开题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设计可能适用的研究方法。例如,如果可能是描述性研究(说明what and how),可能是以调查研究类方法为主;如果是解释性研究(说明why或how better),则需要以实验类方法为主;如果是系统设计与实现性质的研究,其实质也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建立一个技术系统以及相应的评价验证,说明某种技术思路或技术方法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学生可以参照有关研究方法的文献和各种研究文献中所提到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条件进行具体选择和设计,但无论如何,研究方法必须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客观地了解、科学客观地分析验证、有洞察力地解释所研究的问题。
(4)研究方法要有必要的细节。至少在开题报告中老师们需要知道研究方法的必要细节,例如用什么方法建立模型、用什么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用什么方法验证研究结果等,而且要回答如何避免和消除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误差。这就是所谓的广义的“技术线路”。一定要注意了解和分析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博士论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环境修改完善。
(5)切记不要把研究方法与自己在论文研究中的基本的思维和分析方法(例如推理法、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混为一谈,因为这些是任何研究的基础。如果你将某种基本思维方法作为你的研究方法,例如比较分析,则意味着研究内容主要是对两种或多种不同域的有关现象进行系统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差别进行分析解释(进而提出建议)。不要把研究方法与在任何研究中的基础工作方法(例如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等)混为一谈。如果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调研,结果就只能是“综述报告”;如果主要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则结果就很可能是一个研究问题的前期环境分析、或一个复杂工程任务的实施设计。
3、关于文献查找
(1)要扩大“文献”概念。在网络化环境下,最新内容往往首先出现在网络上;在科学交流中,最新内容可能先在项目论坛、学术会议上报告,然后才出现在科技期刊上。因此,仅仅依靠期刊是远不够的。而且,在每一个子领域,往往都存在若干核心计划(项目)、核心会议、核心论坛,需要学生切实、深入的了解,这也是学生整个论文研究中需要长期跟踪的对象。所以,在进行文献调研时应该特别注意网络文献(尤其是相关的核心项目和核心学术会议),在说明自己的调研结果时要将对这些方面的调研包括在内。
(2)有些学生在检索文献时,往往直接用自己论文题目进行检索,又由于论文题目比较宽泛,所以直接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往往不多。首先要说,如果可以公开检索到的“直接相关”文献已经比较多,就直接质疑了学生论文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多”可能是一种假象,因为很多人没有用同样的词或词组合来描述同一个内容;而且,在一个研究问题中实际包含了很多具体的研究点,对于这些研究点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文献,而这些文献是难以通过一个宽泛的题目来检索的,必须将研究问题解构为一系列的研究点,通过对这些研究点的具体检索才可能获得相关的问题。
(3)检索文献时,尤其要注重与自己研究问题的核心研究点相关的文献(包括在其他相关领域、以其他名称表示的研究文献),对此要充分保证“查全率”,避免在研究进行了很久后(甚至快“完成”时)才发现已经存在着对这个核心研究点进行了很好研究的文献、其结果做得比你的还好(而且你还无法证明你事先真没有看过)。同时,要注意随时跟踪检索文献。
(4)需要说明,检索文献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证明“别人没有做过我的研究问题”,而是要了解和吸收前人别人在研究同一问题、类似问题和相关问题时的思想、方法、操作和分析。“已经有人研究过我的研究问题”是一种经常态,只不过他们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已经有人提出了我要用的方法或技术”也是一种经常态,我们在研究中肯定要借鉴和参考许多别人的方法和技术。对此必须以科学和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自己往往只是在核心研究点上、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或改进了有关的思路和方法,当然这最后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5)要注意追踪相关研究本身的参考文献,从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整体有用、或对解决其中某个研究点有用的思路、方法和技术。其实,最有价值(或者最有威胁)的文献往往是通过这种途径“偶然”发现的。
4、关于在学习过程中的逐步收敛
(1)学生要在开题前的整个学习阶段考虑和分析自己的选题、定题和研究设计,而不是仅仅在通知定题前两个月才匆忙应对。一般来说,学生在第一学期要在老师引导下对自己学习的领域(例如“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分析,充分熟悉这个领域现在的发展,努力发现可能存在的“缺陷”。这个时候不必急于收敛到一定的具体问题,但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进行分析(所谓“with critical eyes”),了解人们为什么研究这个、研究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而不要仅仅被动地知道人们在做什么。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总结,从而使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系统化的分析化的把握(analytical understanding),能够发现和确定这个领域内的有重要科学含义的问题子领域。
(2)在第二学期,学生应该致力于深化自己对上述问题子领域的理解,深入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努力把握这些子领域存在的实质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目前的主要解决努力,进一步地发现、确定和总结这些问题子领域的研究现状、核心技术与方法、存在的问题等。这个时候一般不会再对整个研究领域(例如“数字图书馆技术与系统”)的所有问题子领域都进行深入学习,而是选择其中紧密相关的若干个子领域(3个左右?);也不应该只限于一个“确定”的子领域: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时间点上学生很难确定自己到底在论文研究中要研究什么,可能钻进一个子领域花了一个学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做这个领域的题目,但回头已经来不及;另一方面是因为各个子领域的问题、方法、技术等都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相互启发、相互支撑,通过对这些密切相关的子领域的分析,形成一个有必要宽度的基础知识,会在以后实际做研究的时候“触类旁通”、“举手俯首皆是材”,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个时候当然也不必急于收敛到某一个具体问题点,但要为此做准备。
(3)在第三学期,学生必须致力于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要从上学期对密切相关的若干子领域中甄别、确定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确定有什么人利用什么方法与技术正在解决这个问题、已经达到或近期预计能够达到的解决程度怎样、它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存在什么重大缺陷、你可能在突破这些“缺陷”中做些什么和达到什么目标?你打算采取或设计什么具体方法、过程、利用什么资源条件来做?你是否能做到这些?这时要按照开题报告的要求来思考和分析。这个阶段,学生可能集中到2-3个具体问题(题目)来深入分析,为自己留下一定选择余地;但对这些问题不要“猴子掰包谷”似的,只要有点难处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少数问题一般来说应该足够相互相关,对其中一个的深入分析可以启发对其他问题的凯发网的解决方案。希望在这个阶段学生就能形成开题报告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了。
(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不但要向文献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要密切关注文献情报领域的创新努力、分析这些创新努力中所出现的重要科学问题,或者可以直接将这些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将这些问题结合到自己的研究之中,从而为自己甄别和界定研究问题,打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坚实基础,也为自己挖掘需要的资源提供便利。尤其在我国、我院文献情报系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时候,实践中已经蕴藏着大量的具有前沿性、前瞻性、原创性的研究问题,很多在国际范围也具有前沿性。从实践出发,反而有可能很快确切了解和深度切入具体的前沿问题,避免在一大堆文献中无所适从和无法深入(尤其对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况且,真正的科学问题一直就来自实践,为什么舍近求远呢?
附件下载: